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要闻概览 > 全球核能动态
俄科学家发现抑制核废料扩散的细菌
  [2018-11-09]  作者:科计处 李扬  

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,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一个核废物贮存场发现了一种独特细菌,有望用来建立防止放射性核素扩散的天然屏障,引发学界广泛关注。

(一)神奇细菌充当核废镇定剂
俄罗斯联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,在对西伯利亚深层辐射掩埋场进行地下水微生物研究时,发现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菌能够将放射性核素离子,如核废料中的铀离子和钚离子,转化为更加静止的形式,使其状态更加稳定,从而防止危险的辐射扩散到周围环境中。

实验室条件下,科学家已经成功分离这种细菌加以培育繁殖,并能够精确调节细菌有效工作需要的各种条件。未来一段时间,科学家希望对该种细菌进行针对性的改良,使其能够适应更为广泛以及更加苛刻的生存环境。

(二)我国核废料处理问题严峻

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,我国核工业系统积存了几万立方米的中、低放固体废物,目前每年还会新产生百余吨高放废料。专家推测,中国核废料存储空间压力会在2030年前后出现,那时仅核电站产生的高放废料,每年将高达三千余吨。

与日益增多的核废料形成鲜明对比,我国核废料处置场建设相形见绌。中低放废物暂存库超期服役,面临库满大限,中低放废物处置场选址长年悬置,高放废物处置场遥遥无期,我国的核废料正面临无处安放的尴尬境地。安置大量核废料、避免核污染的扩散,是摆在环保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,探寻安全高效的处理新途径势在必行。

(三)生物科技助力核废料处理

目前世界上主要采用物理隔绝的手段处理核废料,如深度钻孔,海床存储,冰冻处理等等。对于高放射性核废料,学界认为最为妥当的处置方法是地质深埋,但其建造要求特殊、技术复杂,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隐患。201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,装有核废料的地下存储罐发生放射性和有毒废料泄漏,造成巨大财产损失。

此项突破性的成就,为防止核废料扩散,保护周围环境免受放射性危害提供了新思路。在传统物理隔绝的基础上,利用选种培优后的特定微生物菌群,建立放射性核素生物屏障,为核废料处理站好最后一班岗,上好最后一道锁。这应当引起我国环保工作者的充分重视,一方面我们要推进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,有针对性地选育改良相关菌种,积极将生物技术转化为核废处理新手段,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;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相关人才的培养,为打赢核废料处理的持久战奠定扎实基础。